记忆新泾丨以前农民致富的“宠儿”,竟然是只长毛兔
长
毛
兔
上世纪80年代初,长毛兔一度成为农民致富的“宠儿”。长毛兔全身雪白,两眼呈粉红色水晶状,体重约3公斤左右。它的毛长约4至5厘米,每年可剪毛2至3次,每次产毛约200克,品种优良的毛兔每次可产毛300克以上。
❤图源网络
兔毛可和羊毛混纺,也可掺加羊毛后与腈纶等化纤混纺,制成的兔毛衫或混纺毛衫,当年流行国际毛纺市场。当时,兔毛的收购价奇高,毛贵兔俏,长毛兔种兔更吃香。
高收购价掀起养兔潮
1984年我在新泾丝织厂工作,厂对面的哈密路300号“新泾乡生产资料门市部”开始收购兔毛,主要供外贸出口。开初的兔毛收购价是,一级兔毛1公斤收购价200元,二级兔毛1公斤160元,三级兔毛1公斤120元。当时职工每月工资也就四五十元。兔毛收购价像一块诱人的红烧肉,引得大伙口水直流。
△新泾港新渔浦交汇处的新泾丝织厂
(2013年拆除)
△新泾丝织厂地块建起的哈密公园
丝织厂最早养长毛兔的是电工组的阿桃、阿发、阿龙和司炉间的小徐等几个同事,他们掘到了发家致富的第一桶金,最早成为职工队伍里的“万元户”。那时同事们聚在一起,就是谈“养兔经”。什么品种的兔子产毛率高,吃什么料,喂什么草,笼舍怎么做等等,交流切磋,津津有味。没养兔的在一旁听得入神。最引人的是阿桃在南翔以1000元的价格购进了一只种兔,体重约5公斤。据说一次产毛可剪300克以上,大家都争先恐后地到他家去开眼界。
△上世纪80年代新泾丝织厂车间图
随着养长毛兔发财被“神话”,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加入养长毛兔的行列。我也心动了,和妻子商量决定也养长毛兔,到小徐家里买了一对半大的“少年兔”,两对刚断奶的“婴儿兔”。
△1979年正月初三,作者完婚,图为婚房,沙发已成沪郊农民结婚的必备家具
笼舍先建在楼下的客堂间里,用红砖垒了几个笼舍,用废旧打梭棒订成兔笼的垫子,用混凝土做成兔食盆,用细钢筋做成兔笼的门。
兔的草料可放在门上的料斗里,既干净又省料,兔子吃起来也干净。每天早晚都要精心喂草料,观察每只兔子成长状况。下班后第一件事就是到田间、宅前屋后割草,晚上必须认真地清扫笼舍。憧憬着兔宝宝快快长大,多多产毛,让我也早日加入“万元户”的行列。
❤图源网络
三个月养下来,“少年兔”变成了“壮年兔”,两对“婴儿兔”成了“青年兔”。第一次剪下的兔毛,卖了80多元。嗨!大大超过了我一个月的工资。
夫妻俩兴奋之余,决定扩大规模,在刚落成的新楼房里辟出一整间做饲养房,足有26平米,添置了24只笼舍,全部水泥预制结构,在当时可谓下足了本钱。建成后,既规模又气派,先前的两对“少年兔”开始繁殖小兔。
△1984年作者曾在这间客堂间里养过长毛兔,图为2013年动拆迁前夕留影
对待刚产子的母兔要像照护产妇一样精心伺候,吃的食料加了豆饼、米糠、玉米粉、鱼粉等,再加婴幼儿吃的奶粉,增加母兔的营养。
很快,除了养满24只兔笼,我还以60元一对的价格出售了几对刚断奶的小兔,每次卖兔的钱到手,心里那个高兴劲就别提了。
收购价骤降入不敷出
然而,养兔发家致富的“梦”刚开始,兔毛的收购价开始一路下滑。原来200元一公斤的一级兔毛一下子跌到120元一公斤。还像股票市场进入熊市一样,每月都在下跌,直到一公斤兔毛只卖40多元。
养兔已无利可图,甚至入不敷出。小兔子送人都没人要了,大兔子拿到市场上当鸡一样卖,让人宰了吃。卖不掉的自己宰着吃,小孩子吃兔肉都吃腻了,大人就骗他说是大排骨肉。疯狂的养兔潮渐渐的恢复了往日的平静。
△新泾丝织厂当年生产的织锦缎被面是上海名牌产品
疯狂的养兔潮兴起衰落,印证了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,记得政治经济学课本上有这样一段话“价格随着价值规律不断的上下波动……”在创业和投资中,谁在时间节点上抓住了这个规律,谁就是成功者。长毛兔给我上了一堂活生生的“市场经济学”。
△1980年,时任新泾丝织厂团总支书记的郭林福(前排中)参加公社团委主办的培训班
小西
新泾,因河得名,自开埠以来一直是申城西部的文化、经济、交通枢纽。“记忆新泾”栏目,由新泾人真实讲述新泾历史的记忆。如果你也有关于新泾地区的回忆,欢迎后台留言,小西将第一时间和你联系,告知投稿方式。
本期作者丨郭林福
照片提供丨郭林福
编辑丨Mika
本文为西长宁周到原创撰稿编辑
未经允许 禁止转载 违者必究